白银文明网 > 工作提示
白银市创城办工作专报(第97期)
发表时间:2020-10-29来源:白银文明网

  我市制定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七大举措

  我市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总结国内和全省经验做法基础上,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品牌创建、示范带动”四大原则,紧紧围绕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了全面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七大举措。

  一、实现“五位一体”乡村旅游创意开发基本任务

  “五位一体”的基本任务分别是:一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环境水平,提升视觉审美;二是充分展示独特的乡村美食,打造白银乡村的舌尖诱惑;三是充分展现乡村田园韵律,讲好听觉悦耳的白银故事;四是充分释放美好乡村气息,打造充满鸟语花香的田园环境;五是全面呈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打造感觉美妙的高品质乡村生活体验空间。实现“五位一体”和谐统一,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乡村旅游优良环境

  乡村的基础设施是提升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的基础,主要包括提升乡村厕所景观化设计、环境生态化建设,匹配与人流量相适应的厕所数量;加强交通道路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美化道路周边环境,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廊道和风景道;改善饮水、电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结构,满足游客度假及居民生活需求,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进生态建设,构建综合防灾体系,注重水土保持与湿地修复,导入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综合改革,推进安全绿色农产品的环境建设,提供乡村安全食材;加强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乡村旅游导览解说体系。

  三、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全市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充分利用好我市黄河古渡、丝路胜迹、红色地标、绿色生态、稻蟹共生、田园绝色等乡村独特吸引物的优势,通过文化梳理、资源整合,塑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让各自的“文化符号”成为乡村旅游的品牌标识。

  四、构建全产业链型乡村旅游综合体

  全面打造我市乡村旅游的升级版,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农家乐产品、传统民居农宅升级为休闲农业、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及地产开发的产业模式;以“三农”资源为基础,以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为目标,打造集“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康养、创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逐渐形成以“农业+旅游”为主导,融合创意、夜经济、乡村民俗文化博览、商贸、新零售、休闲、康养等全产业链、全时、全季的发展趋势,进而发展成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结合体。

  五、打造多元化兼容的创新型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

  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古村民宅、田园风光、宗教风俗、窑洞文化、沙漠景观、红色遗迹等均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和游憩方式,形成住美宿、品夜宴、看大戏、赏夜景、体民俗等系列“夜经济”活动和丰富多样的乡村节庆活动,引爆乡村旅游新消费。

  六、配置专业团队形成可持续的商业运营实力

  乡村旅游是一种多要素的产业集合体,涉及政府、建设运营商、合作伙伴、农户和客户等多个相关利益主体。要培养懂农业、懂旅游、懂管理的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系统合理地配置规划要素,根据游客需求创新乡村旅游产品研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形成针对不同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商业化运营方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运营。

  七、厉行乡村旅游建设的禁止性要求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抓好“应该做、必须做”好的系列工作,更要强调和厉行“禁止性”作为。应避免脱离乡村需求、偏离生态发展的建设项目。禁止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禁止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禁止建设大体量村庄标志建筑、大规模硬化广场、大面积人工草坪、大范围模仿城市绿化、大规模盆栽装饰。严禁推山削坡,填湖占用湿地,过度硬化溪流、沟渠等驳岸。严禁大规模使用大理石护栏和铺装,严禁对传统建筑水泥简单抹面、贴瓷砖。禁止非法占用农田建设和开展旅游活动。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中化肥、农药等破坏环境的因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对农用地膜的管理和收集,减少农村白色面源对土壤的污染。加大村落周边和内部绿化,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在进行绿化时要选用本土植物,防止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我市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

  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示范带动,品牌创建的基本原则,深入挖掘白银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发展,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快乡村旅游规范发展,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2年,全市创建1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或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或旅游度假区;创建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15个;新建旅游厕所150座;创建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0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农家乐1000家,建设旅游民宿200家;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10000人以上,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增长达到25%以上。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实现视觉、味觉、听觉、嗅觉、感觉的和谐统一,推动乡村旅游上品质、上档次。

  视觉要美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环境水平。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林草局、市工信局要持续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按照“城市乡村一个样、村里村外一个样、房前屋后一个样、室内室外一个样”的标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环境整洁。

  味觉要新鲜,充分展示独特的乡村美食。各县区,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要结合实际,深挖当地特色美食,坚持定位主题化、管理专业化、菜品特色化、服务品质化的要求,让游客吃得放心、吃得开心、吃得舒心,唤起游客心中的乡愁记忆。

  听觉要悦耳,充分展现乡村田园韵律。各县区,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文联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讲好白银乡村故事;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乡村演艺;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服务意识、人文素养。

  嗅觉要馨香,充分释放美好乡村气息。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旅局、市工信局、市妇联要提升花园、果园、田园、家园的“四园”建设;按照“旅游厕所像景点一样美丽、乡村厕所像山水一样环保、庭院厕所像客厅一样整洁”的要求推进“厕所革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打造鸟语花香的田园环境。

  感觉要美妙,呈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画卷。各县区,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市场监管局。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乡村旅游不要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的理念,按照“一县一特色、一乡一品质、一村一风貌”的思路,要让乡村风貌体现“老气、土气、生气、朝气”,乡村记忆留住乡愁,乡村民宿各具特色的高品质乡村生活。

  各县区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积极开展“星级乡村”创评活动,星级农家乐、旅游民宿评选活动,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活动,A级景区创建活动,十佳旅行社、导游、讲解员年度评选活动,举办乡村旅游主题节会、体育赛事,鼓励弹性作息促进旅游消费,加大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政策扶持、规划引领、督促检查等保障措施,把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支柱和重要增长极。

  我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近日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白银市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市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

  方案指出,到2020年,率先在白银城区等区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禁限范围稳步扩大,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建立,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方案要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精心组织安排,切实抓好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统筹指导协调相关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工作进展,重大情况和问题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专项行动,加强对塑料污染治理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重点问题纳入省级、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适时开展专项督察、定点督察,强化考核和问责。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每年报送一次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市、县区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保障原则,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塑料污染治理的宣传力度,引导公众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深入宣传塑料污染治理的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引导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有序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服务活动等,广泛凝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白银市创城办 10月28日)

白银文明网责任编辑:林风

主题活动更多>>

  • QQ截图20230314164022.png
  • QQ截图20230221153412.png
  • QQ截图20230209152931.png
  • QQ截图20230112135723.png
  • QQ截图20221208141828.png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白银市文明办 白银文明网©版权所有

地址:白银市人民广场北路1号 邮编:730900

邮箱:1758871374@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