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文明网 > 文化铜城
走进会宁县 感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魅力
发表时间:2018-10-25来源:白银文明网

会师门 图片来源:白银晚报

会宁县杏花村厍弆 图片来源:白银晚报

  在会宁,看到一头温柔的牛,长着浓浓的睫毛,戴着“口罩”在犁地,两个在一旁的农人说,这头牛已经十岁,肚子里正怀着一头小牛。

  到另一个镇,又看到一头温柔的驴,在一大家人住的堡子里有属于自己的单独一间房。

  来到这里看到牛和牛车,驴和驴的房间,一批一辈子以玉米、洋芋为业的会宁农民,以凉面、蒸馍和糜谷面为主食的农家乐,感受到他们家里有了足够的食物,足够的水,足够的时间煮罐罐茶和吃馍馍,其实也是很限量版的生活。

  有时候,灰心和安心就在一念之间。会宁人的性格和命运,注定了他们的安心与安宁。遇到障碍和不顺,他们就绣花、看皮影戏、喝罐罐茶,教孩子剪纸和读书。

  孩子们考上大学后成为村里人的骄傲,爷爷奶奶一辈从事田地里的事业也可以养活和带大孩子。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状元县”,会宁的孩子是“吃着小杂粮,敬奉孔夫子,唱着会师歌,走进大学门”。

  孩子们看着你,就好像当年也是这样的目光看着漫漫长征路上一路走来的战士。

  当你踏入他们家门时,还会请你吃一碗面条,是很独特的制作方法烧成的扁豆面,豆子像绿豆一般形状大小但是被称是扁豆,先炒再同碱面、水一起煮,绿色变成了红色,于是最后呈现上桌是一碗紫色的扁豆面。

  你一边坐下,品尝一碗面条,抬头看到旧玻璃窗上贴着的剪纸。会宁,妇女会刺绣、剪纸,这里也因此被称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鱼、双蝶、莲花、荷花、牡丹、喜鹊、人的肖像,寓意和爱情有关,和家庭的和睦有关,和一家人的健康平安有关。

  也有人携来旅游的客人走进来拍照,人少的时候还和剪纸的民间手艺人聊几句,人多了家中则变得川流不息。

  他们会将得到的赞誉和想表达的情感,寄托在作品里。

  于是那些民间剪纸、皮影、刺绣就有了成为“好作品”的必要。于是我走进他们家里,不自觉就走到玻璃窗的剪纸前,和它面对面。

  在一个叫杏花村厍弆的地方,一位柳大娘问我来自哪里。正午的时间,我止不住打瞌睡,她认真地拉着我进去喝茶,好像有很重要的话要说、好像有很重要的茶要给我喝。

  柳大娘很像我奶奶,脸上已经长满皱纹、腿脚不好拄着拐杖,走路很慢很慢。她放下手中绣着的东西,带我进她家里,从侧边的房间拿了茶叶,又到正对大门的起居室里给我煮罐罐茶,拉着我的手问我要不要加糖,要不要吃馍馍。没有等我回答,又挪了脚步去拿糖,再从冰箱里拿出三个白馍馍。

  大娘总是惋惜地摇头,她耳朵不好,想和我聊天却听不清。于是她把正方形砖块的电炉从箱子里拿出来,又拿出个不锈钢的小杯子,往里加茶叶之前要问我要加多少,要喝浓还是淡。一切就绪,再从水瓶里倒了水在杯子里煮,这就是她们每天都喝的罐罐茶。

  甘肃白银会宁县杏花村厍弆一派秋天的景象,屋内是热乎乎的茶香和老人家里平日生活的一切摆设。我拦住老人,不往茶里加太多糖,而心里却很甜腻。

  正是因为遇到这样的老人这样的村子,看到她们懂得喝茶是什么、变老是什么、分离和会聚是什么,想象当年红军在会宁县城的会师,有一种前世今生之感。

  淳朴善良的会宁人懂得红军走过的长征路,这片土地与贫瘠相伴,但是人们用最温暖的心应对艰苦的环境,最多的敬意迎接艰苦长途跋涉之后的红军。会宁人无心无思,相信他们和红军是同在的,会宁人感恩这份鼓舞他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毛主席曾说:“好,三军会师,就放在会宁。”

  “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古人虽然起了个好名字,可人民仍然没有得安宁,现在三军一会合,人民就会得安宁。这个地名很有含义,仿佛远古先人就是为我们今天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在此会师而起的呐。”

  这里的安宁是转眼之间的,也是天长地久的。

  红军会师的精神也不是一股风,那些人和故事,它们永永远远地停留在会宁,直到进入会宁人的意念之中。

  烈士的骸骨就埋在满是金黄的玉米和土豆、长满野花和沙柳的黄土高原的沟壑和山坡上。令人站在那里,毫无准备地,眼泪阑珊。他们在长征路上经历过许多的饥寒酷暑、走过来许多雪山草地,一步一步到了会宁,眼看着就要胜利,却倒在国民党飞机的炸弹中。

  会宁县城,自古从长安出发至西域必须经过会宁,这里是丝绸之路和“陕甘大道”必经之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之所以选择会宁作为三军会师之地,除了会宁地名好,最主要的因素还有另外三点,即会宁便于红军“行”“打”“藏”。会宁北邻黄河,是红军北进黄河实施“宁夏战役”的必经之地,也是接近黄河的最短距离,这便是红军考虑的行的因素。会宁是陇中战略要地,独特的地形地理,占据会宁有利于东进转移。藏,则是说会宁耕地广阔,人口较多,村落集中,民风朴实、有利于红军集中休整。

  会师的时刻,会宁城沸腾了,暴风雨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江西瑞金是长征出发点、贵州遵义是长征转折点、陕西延安是长征落脚点、甘肃会宁是长征汇合点。

  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庆祝联欢会的场面被写进了长征组歌的《大会师》中: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

  三军会师后有数百名红军伤病员不得不留在会宁,红军撤离,国民党进行大搜捕,但为了保护好红军伤病员,会宁人冒着杀头的风险,寻医找药、掩护救治。会师后,支援红军西渡黄河,居住在土窑里、缺乏木料的会宁人拆掉了仅有的门窗、木房、老人的棺木板等木料支援红军造船。

  在红军会宁会师纪念馆里,有一把有300多年历史的三弦琴。琴的主人是位红军老战士,是1936年10月因为被敌机轰炸炸断了一条腿,不得不留在会宁的赵文有。他带着父亲留下的琴参加红军,成了红军宣传队员,走上革命道路,走完了长征路。他后来在会宁留下来,每年春节都要在社火队演一段独奏弹唱。1965年,在会宁病逝,为他送殡的人排成长龙,他的琴声永远地留在了会宁人的记忆中。

  纪念馆里,还有李凤琴千里寻夫的故事。

  “三十年啊,我等白了头,我操碎了心,我流干了泪,我等老了岁月,等来竟然是两张纸片。在那张发黄的皱巴巴的草图纸上,我第一次知道了会宁,知道了慢牛坡,知道了你永远留在了会宁,留在了慢牛坡。”

  她说,“感谢当地的一位叫姜启林的老者,他义务看管你的坟墓达三十年之久,他和他的家人每年都要为你焚一炷香,点一卷纸……感谢会宁人民,把你的名字刻写在纪念碑上,刻写在他们的心中。”李凤琴的丈夫是在会宁河畔的慢牛坡伏击战中,壮烈牺牲的第三十九军九十三师师长柴鸿儒。

  登上丹霞地貌的桃花山,脚下是这“面若桃花”的山,放眼望去,会宁城由一条祖厉河环绕,“红军长征胜利景园”展现于前,微缩的瑞金古塔、遵义会议、泸定桥、腊子口等一一铺陈在青山之间,无声地讲述着长征路上说不完的故事。

  讲述故事的会宁人,凝视着这一部跨代的生命读本,看过顽强壮阔的人生风景。他们谦卑而善于感恩,尊师重教、勤学苦读。

  早就听说过会宁是西北的教育名县,问一个会宁人,是不是因为会师精神的传承,影响了这里的教育。他告诉我,除了会师精神,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两代就考中进士20名,文武举人131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这里又考出去了近7万名大学生,其中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近万人。

  会宁,我在这里并没有看到柔软的土地,和生机绵延的平湖或湍流。但我看到了会宁人的感恩、谦卑、无畏,看到了人生安宁。他们把人生许多宝贵的时光用在学习和读书上面。会宁的安宁是正面的精神、正面的品德的总和,也是他们不问答案的一道人生命题。

  于此,也唤醒着我心底的安宁。(白银晚报)

白银文明网责任编辑:林风

主题活动更多>>

  • QQ截图20221104091622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30153820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29162026.png
  • QQ截图20220927084004.png
  • QQ截图20220914141045.png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白银市文明办 白银文明网©版权所有

地址:白银市人民广场北路1号 邮编:730900

邮箱:1758871374@qq.com 联系电话:0943-8627325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