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文明网 > 生态白银
靖远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扮靓美丽家园
发表时间:2018-01-15来源:白银文明网

  2017年,靖远县积极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黄河绿洲”的总体布局,认真组织实施重点生态绿化工程,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共筹措资金8124.2万元,调运苗木3308万株,完成造林面积27.77万亩,新增造林面积15.88万亩。

  人工造林让大地披绿衣

  冬日的哈斯山早晨,灰沉的雾霭蒸腾而起,蜿蜒盘绕在林间,宛如一幅仙境般的水墨画卷。54岁的护林员王有银早早起来披上了“防寒衣”,踏着成行连片的小路开始了一天的护林巡山工作。

  2004年,靖远县启动生态工程建设,海拔2200米到3000米的山坡上,哈斯山林场护林员披星戴月造出了面积达到1.7万亩的人工林。“我们每年平均上山工作260天左右,每天都走十七八公里山路,这里的每一棵树木都是我们用汗水浇灌的。”站在哈斯山林场管护站,王有银指着人工林场感慨道。

  王有银说:“随着哈思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二级保护动物岩羊、猞猁、苍鹰、雕枭、岩鸽等,其中岩羊数量达1000多只。”

  目前,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重点公益林等生态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人工营造乔木林1000亩,封山育林8000亩,防砂治沙造林200亩。

  退耕还林筑牢生态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靖远县北滩镇乱腰村村民周风沛,花费7年时间开山种树11万余棵,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让昔日荒山变为青山。

  靖远县北滩镇乱腰村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大,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身为党员的村民周风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了解到栽种文冠果不仅可以起到防沙固土的作用,而且还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时,47岁的周风沛决定放弃县城的批发生意,回乡种文冠果,这一干就是整整7个年头。

  “只要还有一把力气,我还会继续种树。树多了能抵挡北滩的风沙。”七年过去了,周风沛承包的4000亩荒山上,已经有1000亩被栽上了文冠果树,栽种树苗11万棵,而且全部成活,长势良好。

  植树造林,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目前,新一轮退耕还林9.5万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1.89万亩,巩固成果10710亩,新建薪炭林3750亩、林产品基地3045亩;落实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面积78.85万亩;完成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人工造林0.4万亩,有效整合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资金174.5万元,完成造林3340亩。

  绿色发展造就富民产业

  五合镇金田野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枸杞种植基地内,理事长王进宽看着眼前的枸杞园,自豪地对笔者说:“这些可是我们致富的金果果!”

  “这几年靖远枸杞这张金名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强自身的基础上,我们还积极吸纳贫困户,带着周边贫困户一起闯市场。”王进宽说。2012年,王进宽组织种植户以入股方式成立了金田野枸杞种植合作社,并注册商标“川情浓”。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从一名农民到致富能人的华丽转身。

  好的产品不愁卖,在王进宽的用心经营下,“川情浓”牌枸杞销路很旺。“我们通过与山东青岛、河南商丘、江苏常州、成都双流等商家合作,建立枸杞专卖店。”王进宽说,“我们还通过合作社阿里巴巴网站、淘宝、微信等电商平台宣传销售,去年被阿里巴巴评为网货优质供应商。”

  目前,合作社登记成员603户,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产枸杞600多吨,年总收入800多万元。

  发展林果经济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民生工程,特色林果业已成为富民产业。靖远县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做好枸杞、大枣、苹果、文冠果等特色优势林果产业的培育,共新建标准化万亩林果基地2个,并鼓励林业合作社和企业龙头、种植大户引导带动群众新发展经济林6.4万亩,其中枸杞4.7万亩,大枣0.05万亩,苹果0.085万亩,文冠果1.52万亩,全县林果面积达到48.76万亩。(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张强中)

白银文明网责任编辑:张晓

主题活动更多>>

  • QQ截图20221104091622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30153820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29162026.png
  • QQ截图20220927084004.png
  • QQ截图20220914141045.png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白银市文明办 白银文明网©版权所有

地址:白银市人民广场北路1号 邮编:730900

邮箱:1758871374@qq.com 联系电话:0943-8627325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