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文明网 > 文明播报
白银老君坡镇众多好家风家训事迹广为流传涵养社会美德
发表时间:2017-06-23来源:白银文明网

  “善孝为本,清廉做人,勤学不辍,这十二字家训是祖辈们传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践行的好家规。”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近日,白银会宁县老君坡镇通过一系列家风家训宣传活动,让众多好家风家训及感人事迹不断呈现、广为流传,“倡家风、扬美德”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传承祖训涵养善孝家风

  常言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孝和爱,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居住老君坡镇谢埂村的段文敏老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全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家庭。

  段文敏老人的慈孝之心,受一辈辈先祖的影响,深深扎根心田,滋育后人。老人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有规不倒、无规不立”。在孝敬长辈上,段文敏也有自己的一条家规,那就是“一日五餐”,即除早中晚三餐外,晨间和下午的两顿茶加油馍是必不可少的。段文敏年轻时生活困难,偶尔做什么好吃的,都是首先端给老人,等他们吃完了自己才会吃饭。“父亲最后的三年,几乎是在床上待着。”老人重病期间,段文敏在床边伺候饮食、换洗衣物。段文敏孝敬的美名传遍乡邻,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1988年,被评为“会宁县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百善孝为先”,段文敏从未对儿孙们讲过这句话,但是儿孙们也一直在如此践行。段文敏的儿媳贾世月贤惠豁达,从未和公婆红过脸,从未和邻居们拌过嘴。在孝敬老人上,贾世月不仅继承了公公的家规,又有了发展,将“一日五餐”改为了“一日六餐”,晚间又给公公婆婆多加了一顿牛奶。老人的衣服脏了也是主动洗,定期给老人换洗被褥。平时老人爱吃什么,她就买什么,把双亲照顾得非常周到。多年来,在贾世月的精心操持下,公公婆婆活得越来越有精神,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和睦。2014年,她在白银市“美德在家庭”活动中评为“好媳妇”荣誉称号。

  挖掘典型弘扬清廉家风

  王国润是老君坡镇河口村河口社的老社长,祖父王庭选是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德高望重,深受乡邻尊重,乡人尊称“四老爷”。从小祖父教育王国润要“行得正、坐得端”、“强不欺霸、富不辱贫”,更以身作则,以国为家、以德治家,告诉他“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的道理。王庭选生活的时代,农民生活困难,快过年的时候,一个社四十几户人家才杀一口猪。每在大年三十的这一天,王庭选都要站在社里的高处,看谁家的烟囱没冒烟,意味着这是全社的穷困之家。王庭选便会主持大家给这样的贫寒之家送去一块肉,以期过个年。

  父亲王永德秉承父训,当了一辈子农民,虽识字不多,却勤劳朴实、本分做人,每告诫子侄辈:“掌权为己,自取灭亡”、“干公事不该拿的钱坚决不要拿”,在王永德的影响下,王国润不少堂兄弟走上了省、市工作岗位,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都遵承长辈教诲,清白做人、廉洁做官,将清廉、公直、和谐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

  引领培育厚植勤学家风

  阳赵村的武克俊,父母是普通的农民,也没有成文的家风家教世代流传,但家中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一些朴素的言语,简单平凡却不乏大道理,在无形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靠天吃饭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只能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到了上学的年纪,兄弟几个的学费、借读费、住宿费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而无论家里多困难,父母从没动过不让他上学的念头;为了孩子上学,父母粜卖口粮,四处借债,就是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受教育,因为父母知道读书对他们是何等重要。儿女们也体谅父母,不仅勤奋学习,还在课余挖草药、捡牛粪、搂柴火,补贴家用。

  武克俊的哥哥武兆俊,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刻苦勤奋,把贫穷当成财富,把逆境当成锻炼,在临乡的中学读书时,一周回一趟家,回校时仅带够一周的杂面和土豆,蔬菜也仅有晒干的萝卜干,在宿舍用煤油炉自己煮饭吃。高中毕业后在家乡的小学聘为代教,待遇虽低,却勤学不辍。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专业学习,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武兆俊的女儿武思思,从小就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学习优秀,后又留学加拿大。在他的影响下,子侄辈先后有9人考入了大专院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状元之家”。

  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铭记在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里,代代相传,惠泽后世。(中国甘肃网 记者王文武)

白银文明网责任编辑:张晓

主题活动更多>>

  • QQ截图20221104091622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30153820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29162026.png
  • QQ截图20220927084004.png
  • QQ截图20220914141045.png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白银市文明办 白银文明网©版权所有

地址:白银市人民广场北路1号 邮编:730900

邮箱:1758871374@qq.com 联系电话:0943-8627325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