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文明网 > 文明播报
白银如何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注入文化“活水”显魅力
发表时间:2018-08-13来源:白银文明网

  “天下黄河富宁夏,甘肃黄河富靖远”。黄河流经靖远154公里,滚滚黄河水养育了勤劳的靖远人民。如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的大背景中,靖远这片热土上又悄然发生着哪些变化呢?

鸟瞰图 图片来源:白银日报 

  独石村 独石文化+地理优势

  从靖远县城出发,车行10里,就来到了位于糜滩镇西南的独石村,该村背靠大山,面朝黄河。

“水韵独石”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行走在“水韵独石”景区曲折蜿蜒的木质桥廊上,屡屡微风夹杂着湿润的空气,碧波轻漾的湖水中,倒映着高耸挺拔的巨石、碧绿的树木、澄碧如洗的天空、薄纱似的云彩、玉带般的石拱桥、苍茫的远山……一切的一切如诗似画,让人陶醉其中。

  糜滩镇的工作人员小杨介绍说,景区中央的那块巨石就是“中流砥柱”,是著名的靖远古八景之一。当记者走近独石头,看到它是一块硕大无朋的红砂岩石,石头脚下,是一湾浅浅的水波,周围是汉白玉的12生肖雕塑,外围是一圈木头栅栏,栅栏外即鱼龙湖。独石高约20米,周围40米,形状如柱。她告诉我们,原来石头四周皆有历代石刻文字。千百年来,由于风化剥蚀,碑刻中的一些文字如“中流砥柱”现已无迹可寻。只见石之东北侧刻有“西来鳌”三个大字,原来为“西来鳌柱”四字,还有落款“兰陵张倞”字样,“柱”字和落款字迹都剥落了,倒是“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字迹清晰可见。

  关于这块石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女娲娘娘在炼石补天时,一不小心将两块石头落在了人间,一块掉在南京,一块落到靖远。南京的那块石头,历经风雨剥蚀,慢慢通了灵性,投胎问世,经历一场红尘世事,被曹雪芹写成了《红楼梦》。落在靖远的这块居黄河中流,于惊涛骇浪中力挽狂澜,故有“中流砥柱”之喻称,为历代文人所赞颂。后来由于河床慢慢变窄,水位下降,此石便远离河道,几经沧海桑田,独立于黄河北岸的田野之中。

  今年以来,当地政府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旅游的政策机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水韵独石”为主旨,以“一石一湖两渠一村庄、三纵三横四区一中心”为总体思路,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3A级特色旅游示范村。现如今,昔日荒芜的盐碱撂荒地已开发为景观湖,占地90亩。独石头立于碧波中央,远远望去红黄色的独石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好一个“水韵独石”。

  不远处,金灿灿的向日葵花在田间随风摇动,如同一片金色海洋。遥想当年《金粉世家》里的向日葵花海不知迷醉了多少女孩,在这里你可以切身体会向日葵花海的浪漫。盈盈绿叶,纤纤秸秆,迎着灿烂的阳光,托起金色的花盘,绿色田地如同铺开了一张金黄色的地毯,耀眼夺目。微风徐徐,向日葵花随风摇曳,让你对这一份美好充满无限遐想。

  据了解,这片花海种植葵花1000亩,其中油葵550亩,均为流转的土地,农民种植油葵,每亩由旅游公司补贴300元,而且收获后的种子也归农民所有。

  沿着葵花花海的景观带步行约10分钟,就来到了独石村。在村口处,一块大石头上写着“魅力独石”四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不远处,挂着大红灯笼的凉亭下,几位村民在休息、聊天。沿着簇新、宽阔的村道,漫步在村子里,只见家家红砖黛瓦、翠绿成荫,道路两旁的砖瓦墙上,又抹了一层黄泥,尽显乡土味儿。“土墙”上装饰着纯天然的木板画:有连年有余、喜上眉梢、黄山松雾等内容,显得古朴而典雅。有些墙上还写着“团结”“友爱”“和谐”“尊敬长辈”“爱护小辈”“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等充满现代气息的词句,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来到“水韵人家”,只见青砖铺就的小院干净整洁,房檐下、回廊里悬挂的红灯笼将院子装点得喜气洋洋。庭院里一品红、平安树、吊兰等花卉长势喜人,院子里的凉亭下坐着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吃西瓜。

  这家农家乐的主人张勤介绍说,这处院子是自己家的老院子,在政府的帮助下,对门厅、院子进行了升级改造,还栽种了各种绿色植物,老院子比以前美多了,坐在这里别提多舒坦了。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生意不错,每天都有二三十位客人,周末人多一些。为客人提供手工凉粉、凉面、臊子面,再配上自家种的时令蔬菜。饭后,客人们最爱点的是本村的西瓜和哈密瓜。哈密瓜皮薄肉厚清香、西瓜香甜可口,客人们吃完赞不绝口,走的时候还要带上一些回家。张勤说:“现在是试营业,我们老两口和儿子在经营,忙的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有时也会请亲戚们帮忙;当然,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这里,希望借助媒体给我们宣传宣传……”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老张说,相信三年以后自己的农家乐会有更大的发展,会成为集吃饭、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

  据了解,村里墙壁的整体美化、大环境改造、道路的铺设、凉亭的设立,还有几家农家乐的打造,都是由甘肃祥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甘肃天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村民们也给予了积极配合。现如今能够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项目的农家乐一共有5家。

  出了“水韵人家”不远有一家“苏记豆腐”,不凑巧,我们采访的那天没有开门。据说这家的老豆腐纯手工制作,味道鲜美、滋味醇厚。

  来到“瑞石康苑”,敞快明亮的砖瓦房、干净整洁的院子中间是两颗高大的梨树。坐在树下,我们和热情好客的男主人杨刚攀谈了起来。他说,独石村打造乡村旅游的好处不少,首先,村里的环境卫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由于土地盐碱化比较严重,盐碱滩寸草不生,现在将盐碱地变成了人工湖,水清亮亮的,看着就让人舒坦。各家各户的村民都有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甚至有了着装意识。有村民出去了两个月,回来后觉得村子变化太大了,自己都不认识了。另一方面,村里打造乡村旅游让村民得到实惠:年轻人再不用跑到外面受苦了,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自主创业。过去村里人种地,由于土地盐碱化严重,导致庄稼没产量,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

  杨刚说,他家的“农家乐”都是自己和工人们加班加点打造的,由于工期紧,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今后,他还要在门厅、廊道两侧种满爬山虎、葡萄等藤本植物,提升小院的美感。为客人提供农家小吃、大碗茶,以及农家客栈,欢迎城市的朋友来这里享受良好的生态、开放的空间。

  “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金山银山。”正是这一理念的转变,独石村人在各级政府的帮扶下,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实现绿色发展,使独石村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乡村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鱼龙山 人文景观+红色旅游资源

  山风吹拂,绿意盎然,景色醉人。沿着红军的足迹,重温难忘的历史,我们探访了红色圣地鱼龙山。

  鱼龙山位于靖远县北湾镇中堡村东南,雄踞黄河之畔,与虎豹口红军长征纪念碑隔河相望,山上寺庙建筑众多,阁楼耸立,林木茂盛,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以一个军进至靖远选择渡河点,秘密造船,选择在靖远的虎豹口强渡黄河,在鱼龙山下与国民党河防部队发生激烈战斗,并在山上和附近村庄驻扎修整,补充给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陈昌浩、李先念等领导人渡河后就住在鱼龙山东侧斗箕山上的窑洞里,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红四方面军渡河战斗纪念碑巍然矗立,见证着当年红军渡河的英勇。纪念碑前鲜花簇拥,两侧种植的棵棵小松树傲然挺拔,我们拜谒了烈士,向先烈鞠躬行礼。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一一瞻仰了纪念碑、纪念塔、纪念林及十二面宣传墙,走进了那段值得铭记的红色历史。

  穿过红四方面军渡河战斗纪念林,我们来到鱼龙山山顶一侧,顺着讲解员手指的方向,只见黄河汤汤,河那边的虎豹口隐约可望。据悉,现在的虎豹口河面宽度仅有150多米,而当时,虎豹口的河面宽达800多米,水流量达到4000-6000立方米/秒,是现在的4-5倍,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天堑”。遥想当年,滔滔黄河,浊浪汹涌。很难想象当时英勇的红军将士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中渡河的。此时心中唯有深深的敬畏和由衷的喟叹!

  据了解,2014年3月,市委宣传部出资20万元、当地群众筹资10万元,保护性修复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红军渡河战斗旧址及鱼龙山驻扎地旧址。目前,鱼龙山景区占地面积为400亩,绿化面积240亩,栽植各类树木10万余棵,景区已投入建设资金近1.5亿元。据介绍,徐向前纪念馆、红军纪念塔等众多景观正在修建中,按照“六区两中心”的景区规划,鱼龙山将建设成为集红色爱国教育、宗教访古、湿地保护、黄河风情、观光农业、乡村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景区。

  来到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新平整出的大块土地一眼望不到边,巨大的银色钢架突兀在空地上,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灰色的光芒。不远处,试种的一大片八瓣梅开放得肆意而喧腾,似乎在宣告着这里不凡的明天。

  据东湾镇负责人介绍,今年,东湾镇将借助旅游产业带动精准扶贫。在建的是玻璃温室大棚,是白银东湾高效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功能接待区。该区占地60亩,计划投资3300万元,由农艺高科技示范园、南国风情园、新农讲堂、亲子农园等6个主题场馆组成,核心区将于10月份建成。整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700亩,原为三合村的集体滩涂地,总投资2亿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三变+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的新模式,采取“公司+集体+农户”的方式,发展旅游产业。据悉,有8000多贫困户以每户1万元的资金入股。

  靖远县将独石村乡村旅游、虎豹口、鱼龙山等旅游景区相连接,形成展现靖远黄河农耕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的经典旅游线路,魅力靖远将静候每一位游客的到来。(白银日报)

白银文明网责任编辑:林风

主题活动更多>>

  • QQ截图20221104091622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30153820_副本.png
  • QQ截图20220929162026.png
  • QQ截图20220927084004.png
  • QQ截图20220914141045.png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白银市文明办 白银文明网©版权所有

地址:白银市人民广场北路1号 邮编:730900

邮箱:1758871374@qq.com 联系电话:0943-8627325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