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文明网 > 文明播报
担当实干 妙笔生辉 白银市描绘出幸福生活画卷
发表时间:2021-04-20来源:白银文明网

  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的一个瞬间,轻灵划过,匆匆时光不知不觉。

  5年,在白银跨越发展中却是厚重深刻的一个烙印,扎实走过,铿锵步履如诗如歌。

  这是充满考验的五年: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对,以敢死拼命的状态奋力攻坚,合奏了一曲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辉煌乐章。

  这是转变作风的五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以担当精神和实干精神,为白银创造了良好环境,白银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美好的春天。

  抚今追昔,白银市开拓奋进,饱蘸浓墨重彩,用如椽的巨笔描绘出了绚丽画卷,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全市脱掉了沉甸甸的贫困帽子。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生产动力持续增强,绿水青山成为了白银最靓丽的底色,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五年的思路科学明了、催人奋进,五年的成绩显著辉煌、鼓舞人心。

  这一串串数字,是对过去五年成绩的最好诠释,是对全市上下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最好例证。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97.27亿元,是2015年的1.3倍,年均增长4.6%;人均生产总值2.85万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38亿元,是2015年的1.31倍,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28亿元,是2015年的1.31倍,年均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跑赢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3元,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11元,是2015年的1.52倍,年均增长8.7%……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所得。五年栉风沐雨、一路高歌,五年披荆斩棘、跨越奋进。

  今日,迈步白银街头。一栋栋矗立的新楼彰显着白银的繁荣昌盛,一个个美丽的公园让人们留连忘返,一片片希望的田野绘出赏心悦目的图案,一条条水泥路覆盖所有村庄,一个个项目开工现场一片欢腾,一块块田地上到处都是群众春耕生产的忙碌身影……初春时节,记者放眼白银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滚滚春潮。时间见证这里发生的奇迹,犹如凤凰涅槃,改变的不仅是楼多了、路宽了,更多的变化体现在农民幸福的笑容里,甜在心坎上的幸福日子……

  回眸过去五年极不平凡的征程,曾经的激情岁月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记。5年来,白银的决策者迈着铿锵的步伐,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坚定地走向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历史性跨越递交了一份精彩答卷。

  这份答卷,写得恢宏,写得震撼!

  过去五年,白银脱去了沉沉甸甸的贫困帽子。

  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更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作为中国“三西”脱贫的重点区域,白银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展开中国波澜壮阔的扶贫画卷,白银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市所辖5个县区均为“三西”农业建设县,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在全省13个市(州)中排第7位,贫困发生率排第4位。

  曾几何时,绵延起伏的大山、如诗如画的高原,美得让人留连忘返,而大山阻挡、交通闭塞、干旱少雨,穷得让人心痛。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些群众家中四个人三个碗、三个人两双鞋……

  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白银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积极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特别是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以敢死拼命精神,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紧盯“3+1”“5+1”目标任务,实施“五盯紧五整改”“过筛子补漏洞化矛盾”等行动,全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37.1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这才是我们的担当。白银市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持续加大扶贫投入,落实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3.42亿元,整合涉农资金58.21亿元,争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单位帮扶资金6.58亿元。

  千百年来,小康一直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愿望和憧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问题在农村贫困人口。白银市“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区)108个,近6万人挪出穷窝窝;改造农村危房2.65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5处,安全住房、饮水全部达标。

  抓好教育就是最大的扶贫。扶贫不仅是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家贫子读书”,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就是最根本的扶贫之策。白银市坚持把扶志与扶智结合起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失学辍学;乡村两级基本医疗“空白点”全面消除;要想富、先修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目标全面实现;民生,就是群众的基本生计,就是始终要想到最低处,兜底保障贫困户1.88万户4.3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产业,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就是一句空话。回首白银大地,特色产业走过了从“一支独秀到满园吐芳”的康庄大道。十大特色产业对接到户,总结推广“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发展模式,建成脱贫产业园330个、特色产业园403个,带动贫困户8.95万户,脱贫质量更高、成色更足,广大脱贫群众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初春时节的会宁,一次次降温、一场场降雪,使得这里的天气很冷。站在塬上,放眼望去,枯黄色依然是大地的主色调。远处半山腰盛开的杏花让黄土地和远山有了些许的生机。

  几十年来,干旱少雨、资源匮乏,常年与贫困抗争,是这里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原来就是土房子,还有箍的窑洞。”

  “大叔,你这新房是哪一年盖的?”记者问到。

  “前年盖的,我都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老人动情地说。

  “还是共产党好!国家的政策好啊!”

  记者离开老人的家时,老人还沉浸在喜悦的心情中,自言自语地念叨。

  困扰白银人民群众的脱贫攻坚画上了历史性句号。但是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继续抓下去,我们要乘势前行,防止规模性返贫。

  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成果,建立健全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帮扶政策总体平稳。

  新起点上再出发,“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还在耳畔回响之际,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2021年2月21日,当人们还在欢欢喜喜地过春节时,新世纪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让我们期待着白银广袤的桑田沃野间迎来美丽的花开时节!

  过去五年,白银产业转型升级遍地开花。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

  白银市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面对矿竭城衰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上下求索,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困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跨越之路。

  五年来,白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市上下凝聚起共创美好未来的磅礴力量,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三个千亿级”产业拉开架势,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15.5︰41.2︰43.3调整为20.2︰34.3︰45.5。这些数字的变化凝聚着全市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心血与汗水。

  黄河流经白银258公里,奔涌不息的河水为黄河两岸乃至全市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母亲河孕育出了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也催生出了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等数十个大中小型电力提灌工程。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举措。白银市紧盯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成功引进牧原、新希望、中天羊业、润丰、阿西娅等大型龙头企业25家,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443家、8080家和1839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15年的54%提高到59%。全市“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农业品牌异军突起。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32个,会宁亚麻籽油等49个农产品荣获国家和省级金奖,靖远县获批全省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景泰县被评选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白银区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这些成绩成为了白银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张张闪光的明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一声大爆破如一声春雷,唤醒了这方沉睡的土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白银矿产资源枯竭,城市功能滞后,面临矿竭城衰的局面。对此,市委、市政府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

  面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白银公司锌冶炼资源综合利用、东方钛业钛白粉、昌元化工重铬酸钠、皓天化学生产基地等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银光聚银公司、中材水泥等12家企业入选国家和省上绿色工厂,高新区等3个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通过省级评估认定,白银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4.4%提高到17.2%。在工矿业发展进入低谷的关键时刻,白银市刻不容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千方百计辟新途,工业再次浴火重生、重振雄风。

  园区建设星罗棋布,蔚为壮观。“一区六园”建成面积达到82.9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4家,白银高新区、银西生态产业园入选国家绿色园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实施会师旧址景区改造提升、黄河石林国际滑雪场等文化旅游项目108个,黄河湿地公园、红军长征胜利景园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9%。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白银市向市场要效益。全市各级各类市场达到132个,年交易额近80亿元。综合物流园、邦农物流园、忠恒商贸中心等建成投运,三县入列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民营500强”企业红星美凯龙入驻白银,中创博利成功落户白银,网络文学空前活跃,数字经济井喷式增长,实现网络交易额40.43亿元,年均增长36.27%。

  小特色、大产业,园区遍地,电商村、网红村以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这些都为脱贫攻坚中的山乡巨变写下了鲜明的时代注脚。

  过去五年,白银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日子,一种艰苦奋斗、创业奉献、敢于担当的精气神在城市乡村、黄河两岸,在2.1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充盈激荡。

  栉风沐雨筑通衢,踏平坎坷成大道。

  一条道路,是从大山深处走向世界的通道,是振兴之路、富裕之路、希望之路。白银大力推进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景泰至中川、会宁至老君高速公路,国道247线靖远至会宁段、国道338线景泰至天祝二级公路,省道209线共和至黑城子公路等建成通车,国道341线白银至中川、省道217线白银至景泰一级公路主线完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1万公里,内畅外联、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走在崭新的大路上,放眼一座座桥梁,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无不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与汗水。高效、快捷、舒适的道路在脚下延伸,贫穷的差距在缩小。

  这几年,记者在农村看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平坦、房屋连片,人民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牲畜跟着水车跑,麻雀围着水车飞,男女老幼争抢水……”这是记者在靖远曹砚和若笠采访时当地群众述说的当年缺水时的情景。

  水,对于西北,特别对于白银显得尤为紧缺,一部白银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水利史。十多年前,下乡检查工作的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群众宁愿给炖鸡肉吃,也不愿拿一根绿色蔬菜来招呼大家,不是小气,而是因为干旱缺水,根本就种不了菜。

  曾经的白银,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基本的生活用水一直处于十分紧缺的境地。解决饮水问题是白银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引洮供水工程等一批人民群众期盼已久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人们靠天吃饭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昔日“遍地是黄沙,黄风不断头,十种九不收,吃粮靠返销”的凄苦日子已成为了历史。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芝麻开花节节高。数字经济和智慧产业激活了发展的“一江春水”。为了全市行政村4G网络和光纤宽带实现全覆盖,市县城区完成5G网络覆盖。施工人员顶着严寒、冒着酷暑,在高山之巅、黄河之滨、会师塔下架起了线缆,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架起了农村与城市、市内与全国之间的“致富桥”。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实施了城市颜色管控、美化亮化、管网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新改建城区道路62条、99.8公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入运行,北京路成为城市新地标,提质改造金鱼、金岭、银凤湖等生态公园10个,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惠及群众近10万户。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全省典型。

  “张大爷,您看我们白银这几年的变化大不?”

  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领着孙子准备上街的张大爷面对记者的问话,他笑呵呵地说到:“短短的几年,咱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园建设得太漂亮了,我除了天气原因外,都要带孙子去公园走一走、玩一玩,我们俩去了就不愿回家了……”

  白银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散步游玩的群众,他们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晚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把美景定格,并通过抖音、快手传递给亲人、传递给世界。

  白银发展变化体现在一批“国字号”的荣誉上。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担当精神,贯彻绿色理念,一大批人员打起背包走向基层,他们入农家院落、走田间地头,拆残垣断壁、修道路护坡,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全市建成美丽乡村169个,完成农户卫生改厕2.78万户,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有14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卫生城市”“优秀魅力城市”称号。这些“国字号”试点经验、实践成效,都是对白银过去五年成绩的充分肯定。

  “几年不见,白银城区都认不出来了,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公园建的太漂亮了,公园厕所干净整洁……”行走在北京路,面对美丽的市容市貌,市民总有说不完的话。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礼让行人,这些热词诠释了白银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美好向往。

  离开白银多年的人们,当他们再次踏上这块热土时,激动的神情溢于言表。

  他们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变化太大了,太美了!”

  殊不知,白银已经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城市,正在接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过去五年,白银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白银人的思想之变、理念之变、精神之变、格局之变,在自主创新中得到了生动实践。

  面对转型跨越的时代命题,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接过发展的接力棒,立足长远、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创新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创新要效益。全市上下破解创新难题,白银兰白国家自创区、兰白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组建兰州大学白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0个,建成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3家,白银科技企业孵化器连续4年获评优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栽好梧桐树,引得金凤来。以吸引青年人才为目标释放出了巨大的制度红利。柔性引进院士27名、高层次人才团队99个,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4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白银公司成功整体首发上市,靖煤公司等国有企业完成办社会职能移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凸显,化解淘汰落后产能651.6万吨,商品房去库存307.6万平方米。政府机构改革、公务用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向政府部门延伸、向公共部门延伸、向人民群众延伸,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心里装着老百姓,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白银市“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45项,在全省率先开展“不见面”网上开评标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核发全省首张无纸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2.9万户,较“十二五”末增长51.2%。这些举措为群众带来了方便与实惠,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吹遍了白银的沟沟坎坎、山山岭岭。全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张开有力双臂,拥抱世界。

  坚持放眼国际、彰显白银特色,做大做优“朋友圈”,热情好客的白银人欢迎有志之士来这方神奇的热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多年来,一批批客商纷至沓来,为全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坚持打开城门、打开脑门,坚持开放、融入,坚持放大格局、激发活力。白银累计签约招商项目673项,到位资金730.6亿元,年均增长7.2%。中欧班列累计发运55列2212车。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35.37亿元,居全省第3位。这些数字是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一个生动实践。

  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白银正在融入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格局和改革的潮流中。

  改革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创新为白银带来了光明前景。

  过去五年,绿水青山成为白银靓丽底色。

  在探索城市发展之路上,白银坚持用绿色引领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让“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从多年前白银污染成为负面标签时,市委、市政府用行动破解工业城市的生态命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加快推进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白银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环境更优美了。

  绿色发展引领白银端上、端稳、端好绿水青山这碗饭。以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有力武器,打赢蓝天保卫战。率先在全省开展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白银公司烟化炉烟气治理等大气污染治理项目35个,整治燃煤锅炉635台,淘汰老旧机动车2.4万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历史性达到344天,优良天数比例较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幸福新白银正在崛起。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黄河干流白银段、祖厉河会宁城区段等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建成,高新区、银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平川陶瓷建材产业园及11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完成稀土公司酸性含油废水治理等水污染治理项目,金沟河等河道治理工程成为全省样板,黄河白银段水质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达标。

  “政府重视,全民参与”是白银多年来绿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着力点和成功经验。公园植树、校园植树、城乡植树……多种多样的植树形式在白银蓬勃开展,爱绿护绿蔚然成风。

  多少年来,在白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都难。因为城市建设,拓宽道路,政府都会把树移到别的地方,千方百计让这棵树活下来。

  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有效解决了东大沟河道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181平方公里,完成造林17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13.62%。

  为了改变城市颜色,白银市在每年春天,全市党政军、工农学全体出动,大家肩扛、手提,从别的地方运来优质土壤,保证树苗存活率。每年的植树,对于白银来说就是一次植绿、播绿的大会战。社会各界把辛勤的汗水洒在了这块贫瘠的土地上。

  怀揣绿色之梦,追逐绿色生态。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是白银生态之梦的觉醒,是白银绿色发展的必走之路,是白银迈向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但这绝非终点。天蓝、水绿……这些关键词,是时代的召唤。

  如今走在白银城区,各公园湖光山色,碧空如洗,推窗见绿,处处飞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用行动绿化美化家园,也享受到了亲手创造的幸福。

  植树造林添新绿,画笔描绘新白银……170多万白银人,在切身行动中,感悟生态环境沉甸甸的收获感、归属感、幸福感!

  行走在路上,绿树飞花,绿水缠绕,展现着城区生态崛起的魅力。

  五年来,白银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白银聚焦城乡统筹,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有品质的生活。

  办实事、抓培训、受教育、兴文化、保平安……每个贫困户脱贫的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五年来,举全市之力办成惠民实事46件,用于民生方面投入740.8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倍。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42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83亿元。

  为了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银新改扩建幼儿园439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4.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78%。

  脱贫的奇迹来自社会保障网络。

  白银注重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较2015年分别提高51.85%、81.93%,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7.34亿元。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明显改善,白银市被列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市疾控中心实验楼等建成投用,新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医疗集团组建运行,2家医院通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政府再难也不能难百姓,财政再紧,也不能紧民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白银成功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平川区小川瓷窑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等文艺剧目深受群众好评;市县融媒体中心上线运行;成功承办全国越野滑雪锦标赛、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高水平体育赛事,全市体育场馆场地较2015年增加500个,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白银政法队伍用忠诚担当为人民群众描绘出了一幅幸福画卷,用汗水和心血谱写了一曲曲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和谐的壮丽凯歌。

  “平安白银”建设持续深化,“七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打掉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7个、恶势力犯罪集团团伙45个,刑事、治安案件发案连续5年下降,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防震减灾工作连续8年获得省级考核一等奖。4名同志被授予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自强模范、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

  各民族、军民之间用真情唱响了和谐白银、幸福白银的序曲。

  白银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连续5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45件、政协委员提案421件。

  顺应时代潮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共同繁荣、互促共进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

  听,项目建设工地机声隆隆;看,广袤的黄土地上群众春耕生产的身影到处可见。纵观这片热土,一幅和谐、生动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神奇而又多情的土地,孕育了饱含深情的白银儿女,各族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序曲中,在项目建设的强劲节奏里,昂首阔步,走向新辉煌!

  我们坚信:白银的明天更美好!(白银日报)

白银文明网责任编辑:刘 东旭

主题活动更多>>

  • QQ截图20230314164022.png
  • QQ截图20230221153412.png
  • QQ截图20230209152931.png
  • QQ截图20230112135723.png
  • QQ截图20221208141828.png

地方文明网站

主办:白银市文明办 白银文明网©版权所有

地址:白银市人民广场北路1号 邮编:730900

邮箱:1758871374@qq.com

甘公网安备 62040202000268号